人类:一部生物电脑,可以自己重新设定程序和自行复制

0
216

我们只不过是一部电脑,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是一部机器,和人类所创造的某些产品比较起来,相对还是较为平庸的一种机器。一部机器要运作,必须要有自我补充能量的功能。当我们饿了时,便会停止工作前去吃饭来补充能量。英国科学家研究成了一部金属机器人,可像载货车那样全天候工作。当电池能量不足时,可运用所配备的轮子和摄像机的指引下到电源所在处自行充电,它就像我们去吃饭补充能量一样。当电池充满后又能继续工作。因此,我们不能把这种在饥饿时能自行补充能源看成是人类优于机器的特点。现在已经发明了太阳能机器人,它可以在天晴时储存能源供天雨时使用,不必中途停工以补充能源。这样,在能源补充的领域内,人类已不比机器占什么优势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在视力方面是否占有优势。刚才曾提到机器人配备有摄像机使它们能看到东西,能像我们一样自由行走而不被我们设置的障碍物撞倒,这些摄像机连接到机器人的电脑上,就能像人脑一样分析所传来的映像。在视觉上,人类同样不比机器占什么优势,更何况我们能轻易地在机器人身上配置复眼摄像机。其中一个是自由焦距调整镜头可看到数里外的东西。另一个是广角镜头可看到广阔区域,还有一个是显微镜头可看到极微小的东西。再另一个是红外线镜头可在黑夜观看事物。这样同时具有这些功能的视力对人类来说是做不到的。人只能分别使用双筒望远镜,凹透单筒望远镜,显微镜或红外线镜才可以收到同样效果。但无论如何无法在同一时间同时使用这些镜头,这就是人类并不比机器占有什么优势的另一表现。

再来看看另一种感觉:听觉。大家都知道我们只能接收到周围各种声音中的一小部分,而狗却能听到超高频率和超低频率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在机器人身上装配超高频率和超低频率声音接收器。它甚至还可以设计成能辨认出声源来自何方,距离有多少远,而我们人类就无法拥有这样精密的听觉功能了。

嗅觉也不例外。我们无法分析周围气味的化学成分,只会说:“这好香啊”,“那好难闻啊!”。而机器人却可以被设计成能立即分析出周围气味的化学成分,计算出气味来源的距离和方向。甚至在人类无法闻到的情况下,分析出它对人体是否有害。

关于触觉,人的触觉同样是很有限度的。当触摸到东西时,只会说:“好热啊!”,“好冷啊!”或说:“这是硬的。”,“这是软的。”反映是某种泛泛而谈的感觉。而机器人的电脑可以用它相当于人手的功能触摸东西,而且估量出重量、硬度和温度,十分精确。

最后我们的味觉也是极有限度的,它只能品味出“它是甜的。”,“它是咸的。”,“这个好吃。”或“这个不好吃。”。让我们贪婪地吞食着有毒劣质食品,只要能激起我们的味觉的都行。而电脑能装置化学分析仪器,能准确地说出食物本身的成分,虽然它只直接从太阳光吸收能量。这项分析功能对它自己没有什么用处,但这却可帮助人类知道自己所吃的是什么东西。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部简单的机器并不落后于人。相反,经装备后能拥有无限优异的性能。

最后只剩下第六感觉。这是人类几乎不曾使用的超感官能力,而电脑却能比我们运用得更得心应手,不必使用一般五官的传递信息,依靠无线电通讯,每天都在进行着。而在机器人身上加装无线电收发机,便可轻而易举地和其他机器人沟通交往。总而言之,人类会做的任何一件事电脑都能做得比我们更好。

显而易见,我们的感官功能非常有限,但也许你会说,在人类的某个角落一定存在着人类的“神圣本质”。在人的记忆中吗?不可能!因为任何一架老式的笔记本电脑,都能在它的储存器中储存比我们的科学院院士所能记忆的更多得多的资料,而且还能正确无误地把所需要的资料随时随地叫出来。电脑化已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每天都在向我们证明这样的事实。诸如袖珍计算机,有八种语言的翻译机可以和世界冠军对弈的电脑对手。等等。而这还只不过是电脑化的起步阶段,电子产品的能力年年都成倍地增长,已经有人开始考虑把人类所有的知识全都有规律地储存在一片仅仅几毫米的小晶片上!!!

你现在所读的这本书是直接写在一盘连接到改革过的电脑系统的磁盘上,但几个月之后这个系统又要过时了。而在一盘每分钟四十五转的磁盘上可以一字不漏地储存所有信息,储存量可以是像这本书一样大小的书两本。

因而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神圣本质”的迹象,也没有出现什么人类独有的特性。

那么在艺术创造能力方面又怎样呢?也同样不占什么优势!现在已有电脑音乐合成机可以作曲并演奏。大家都知道合成音乐已在各种领域内越来越多地被应用,这得归功于电脑能使各种乐器的音质重现。人的声音也能被仿制出来,这种机器能被设定程序,演奏莫扎特或巴哈的作品可以比世界上任何交响乐团演奏得更精确无误。我们设想一下,一支拥有一百个小提琴手的乐团,这一百个小提琴手不可能精确地在一个时间点上同时演奏,在最快和最慢的提琴手之间总会有几十分之一秒的时差存在,而每一个提琴手之间也总存在着几百分之一秒的时差。电脑却能合成一百支提琴的音质,并能使它们非常精确地在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同时奏响,这就远远超过任何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对人类乐师所能达到的成就。

也许有人会说,正是这种在乐师中的细微时差,形成了每个指挥家的个人特色。但这种时差本身也可被设定入电脑,形成和这个指挥家一模一样的“个人特色”。

电脑合成音乐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发出的音质比乐器本身发出的音质更为纯真。尤其是在录音时,乐器本身发出的音响会被共鸣的效果所扭曲,必须通过麦克风和扬声器来录音,然后再通过扬声器和喇叭才能听。而音乐合成机传出的是纯真的音质,丝毫不被共鸣效果扭曲。

正如“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员、作曲家让•克鲁特•李塞说的那样:“电脑潜力无限,能以人类无法达到的技巧精确地演奏难度很高的复杂的曲调,而某些作曲家甚至只因为希望能排除演奏者的困难而使用电脑。”

在声响领域可达成的事,同样也能在形体、色彩、气味和品尝的领域内达成。

画家描绘臀部曲线时,只是从他所见到过的众多臀部中的认为理想的曲线来描绘。电脑也能做同样的事,包括造就某些画像特色的缺陷也能仿制。例如马蒂格利尼画中的人物头颈都较长,布挥往往大量运用垂直线条。这些电脑都能做得一样无二,电脑可以演奏巴赫风格的音乐,当然也可画出马蒂格利尼风格的图画。

电脑甚至已经找到了一种体系,它不用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就可以发现符合公众品味的数据。法国格勒诺尔市的国立综合理工学院教授阿尔诺•谷芒曾预断:“电脑在创作领域中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它的前途无限。”事实上,电脑的发展不久即将远远超过这位教授的论断。

电脑已经能够创造形象、作曲,合成气味并画出建筑构造图了……我们必须面对事实,认识到即使在创作领域内,人类也没有比机器优越,并没占什么优势。那么还剩下什么呢?是生殖繁衍能力吗?也不行!我们可轻易地看到某些电脑被输入可制造同类型电脑的程序后,就可以制造出相同的另一部电脑,新生的电脑再生出另一部,不断繁衍。还可以设计出能够繁衍和增殖的“品种”。

而人不可能机械化地不断繁殖。因此,在繁殖方面人类也不比机器优越。由此可见,人和机器相比较,就显得非常平庸了。

人只是一部可以自行设定程序并自行繁殖的生物电脑而已,由无限小构成。迷失在无限大之中,它既有永恒构成,却同时又构成永恒。

人唯一比机器优越的地方是有能力决定是否要制造为人类服务的电脑,决定所制造的电脑该有多大能力。事实上,人可以赋予电脑超越人类的能力,将它们设计成地面上的主宰,甚至最后要消灭它们的创造者——人类。这全看人怎么去创造它们了。比较合理的做法应是把它们设计成服从人类安排的,并能有效地为人类所用的。

难道人类就没有任何比机器优越的地方吗?那所谓的“灵魂”呢?真如我们在本书开头所看到的,宇宙是无限的,不存在可以证明“上帝”存在的中心。人类的创造者只是在实验室里用基因制造出人,灵魂根本就不存在。我们的科学家不久即将运用最先进的科学制造出百分之百合成的人,这就斩钉截铁地证实灵魂不存在了。虽然没有上帝,但无限却存在,无限在我们之中,我们处于无限之中,而且这是永恒的。如果在你的心目中认为这个永恒,就会有“上帝”的意思。那你并没有错,但却要注意:永恒并不在乎你做了什么,不论你是个大好人还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它都无所谓。因为无限本身并没有意识,它无所不在而又无所在……

重返灵魂的话题,从字源学的角度看,法语“灵魂”(âme)源自拉丁语的“anima”,意为“赋予生命者”,也就是制造出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者,独特个性指的是基因密码。在最新的科学实验的光辉指引下,我们可能即将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新人。从一个细胞中被制造出来,用的是称为克隆的技术方法,正像另一星球上的耶洛因按他们自己的形象制造出我们人类一样。这样,人们就即将可以实现:在人死了之后,从事先被保存下来的他自身的一个细胞中,利用他的基因密码把他重新再制造出来。

但如果你认为灵魂是一团纯洁的气体在人死后从体内缓缓地飘走,这团气就是构成我们个性的物质。那你必须强制自己与这种原始的造成不平衡的观念决裂,这种错误的观念造成了心灵和肉躯的二元性,误认为在身体的外部有一种精神在肉躯之外做着些什么,误认为心灵与肉躯是分离的……要弄清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还是请教创造人类的耶洛因,问问他们是否在设计我们时创造某种代表轻飘灵魂的物质。他们回答说:“不!”,并且在实验室里运用克隆技术复制了五十个相同的人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在死后不按照自己的基因密码进行再复制,那么这个人就消失了,构成这个人的物质材料就消失了,他将永远不复存在。“你来自尘土,又将回归尘土。”。

由于灵魂并不存在,构成人比机器优越的物质也就不存在了。但人的基因密码的的确确要比安装在机器人身上的金属制成的电脑优异得多。活人身上每一个细胞中都有可以复制完整的一个活人所需要的信息,不管它是脚上的一个细胞还是手上的一个细胞。但如果从机器人的足部截下一段来,却不存在可让我们复制整个机器人的任何信息,除非这个机器人是生物化的。那什么是生物机器人呢?它就是完完全全和我们人类一样,用有生命的材料构成的而不是用金属材料构成的机器人。

总之,我们只不过是业绩平凡的机器。上述情况足以说明这点,但我们却有能力让优于我们的机器围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以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自我发展与创造。这是我们人类独有的特权,因为将由我们来决定以后的一切,但不是绝对的、孤立的。

排除了周围的神秘感,排除了自以为超凡神圣的优越感,我们就可以开始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了。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是无限的一部分,而能力非常有限。

尽管这些能力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仍能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周围的无限,使我们处于无限之中。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与无限联系在一起,那就能达到与无限和谐相处的境界。

本章的目的是消除我们对认识自己所有的错误想法。因此在结束本章之前,还要破除一种神秘感,那就是原始人类努力神化了的东西,可能是出于无知,更可能是玩弄无知的群众把他们所建立的宗教说成是“创造生命的”。这个“奥秘”就是未开化的宗教信仰的部长们的避难所。

生命的创造一点也不神秘。而宗教却还在大肆宣传它的神秘性,结果必然会使原先的笃信者丧失信仰,最后导致不得不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文盲的国家中大张旗鼓地宣传,企图在科学不发达的国家中,扳回一些在西方文明国家中所丧失的信徒人数,这才促成了罗马教皇的南美之行、非洲之行、中东之行……

那在母亲子宫里孕育生命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创造一个新的基因码,也就是我们先前所说的基因程式。我们已看到了每个活生生的生命体都拥有一个由原子和分子的字母组成的“名字”,当人们在实验室里创造一个生命体时,人们就按某种方式把原子和分子聚合在一起创造成一个新的:“名字”。如果这个生命体是人,他的“基因名字”是由四十六个染色体组成。如果这个生命体有通过性交进行繁殖的能力,那么他会把自己独特的“基因名字”的一半给卵子,而性交伙伴则给与另外的一半,这样就孕育成长为他们的孩子。因此,他们各给了二十三个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子,这样形成了一个拥有四十六个染色体的细胞。新生命体的第一个细胞将分裂出两个细胞,然后是四个、再后是八个……等等,直到新的生命形成的那一天。至于是男还是女,那得由性染色体来决定。

这丝毫也没有神奇或奥秘可言,只是物质有智慧地组合。当创造生命时能赋予生命,当需要繁殖时能智慧地组成新的组合。

当代科学家们对揭开生命的奥秘继续有所贡献,尤其是在英国由体外人工授精而诞生的小女孩。她是在体外人工授精后殖入母体子宫内孕育而生的。天主教权力当局对此严厉谴责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揭开了生命创造的神秘面纱,而这块神秘面纱正是宗教赖以建立的基石。还有许多揭开事物神秘面纱的实验正在进行中,例如,单性生殖的生命克隆技术,只要在活的生命体中摘取一个细胞便可创造生命,美国一位百万富翁已经借此方式有了一个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百分之百是他父亲的基因密码,与别的雌性基因没有关系。

概言之,单性生殖的克隆技术可以类比为在植物的切口处长出新芽来,它像播种一样,利用修改现有种子的基因来创造新品种,我们这样打比方,想让稍有园艺经验的人能更容易理解些。

只运用了化学的基本技巧来创造新品种是无法与此类植物繁殖相提并论的。在结束本章之前,还有一个观念上的神秘面纱必须揭开,不然的话会在你觉醒的过程中投下阴影而阻碍你的成长,这个观念就是“爱”。你可能会认为只有人才有“爱”的特权,甚至认为这就是人比机器优越的明证。

事实却远不是这样的啊!人们可以非常好地设计电脑做爱程序。要揭开“爱情”的神秘面纱,首先得解开“爱情”这字眼背后隐藏的诸多不同的概念。

首先,如果认为“爱”就是能促使两个异性产生亲密行为以最后达到性交的行为,那只要观察鸟类的行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它们的求爱舞蹈比人类的求爱行为更富有艺术感。

如果认为“爱”就是指性交行为本身,那就更容易做比较了。回忆一下我们在设计某种动物时,我们让它的性器官上布满快感神经,以便在进行性交时感觉到非常舒畅愉快。因此,为了谋取这种愉快的舒服感觉,动物就会经常寻找性交的快乐而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繁殖后代的任务。

我们已经看到电脑能轻易地制造出另一架电脑,也就是能“自行繁殖”。我们也可以把电脑设计成“有性别的”,也就是每架电脑具有制造一架新电脑所必需的一半程序,必须把两个各拥有一半程序的电脑结合在一起,才能制造出一架全新的新电脑。我们可轻易地制造一架拥有一半程序的电脑,给它取名为“雄性电脑”,而另一架拥有一半程序的电脑被称为“雌性电脑”,“雌雄两性”结合在一起就能制造出一架新电脑,它就是我们所称的“小孩”。

现在该是揭开“愉快”这个面纱的时候了。当我们把两架电脑设计成把各自所有的一半程序结合起来便可产生一架像它们一样外观的新电脑时,我们必须考虑在它们的身躯上装上一种在传输各自的一半程序时会产生某种愉快感觉的器官,使它们尽量想去享受这种快感而主动去从事这种结合,完成“自行繁殖”的任务。

什么是愉快?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大脑中的“快感中心”,他们用电流刺激这个“快感中心”区域,被试验的人员证实了他们在被刺激时感受到了一种异常兴奋的快感。他们也能证明当一个人感觉到愉快时,总是这些区域受到刺激。(例如:男女在性交做爱时的欢乐,军人在受勋时,科学家或运动员在领奖章时,在按摩抚摸时所感受到的快乐。)

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产生一切愉快感觉的中心区域,知道了使我们感受快乐的过程。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在大脑内产生的生化反应,大脑会释放出类似快乐的电流。

同样地,另一些生化反应能导致不愉快的感觉,大脑被设计成对某些外来事物或刺激源会产生不愉快的反应。这就是控制我们行为的机制,它使我们去寻找产生快乐的事物而躲避产生痛苦的事物。

要清楚地了解这个现象,我们还得回到会自动到电源插座上去充电的机器人身上。我们可以想象电表上的一根指针显示出电池中所剩的电子,而一旁的另一个镜面上显示的则是充电时电源的输入能量。

当电池快没电的时候,电表上的指针降到最小的限度并启动与电脑的接触键,这个电脑就是机器人的大脑。给它“应该充电了”的信号,这个信号是不愉快的,就像斋戒一天后,临近用餐时刻那种饥肠辘辘的感觉。

这样,机器人就会走向电源插座,自动插上插头,于是第二个电表上的指针便开始向最大限度的方向移动,显示输入电源的情况。这能启动另一个通往中央电脑的信号产生愉快的感觉,这种快感就像饭后用餐时开头几口饭的感觉,就像男女性交做爱前先彼此抚摸时的那种欢畅。

渐渐地,第一根显示储存的电流量的指针会显示出最高储存电流量,一到最高值,另一个开关就会启动以通知中央电脑告知它电池已蓄足电量。这电路会感觉到那种满足的愉快感觉,就像用餐完毕酒足饭饱的那种感觉,更像性交做爱时高潮来临那刻的舒畅痛快的满足感一样。

于是机器拔掉插头,又回到岗位上去工作了,就像我们在吃饱肚皮后又开始工作,房事结束后又恢复原样。为了享受某种事物,必须在享受之前先自禁一段时间,做些别的事情。事物的对比性能带来更愉快的感觉。(例如饥饿与进食的对比,禁欲与性生活的对比,等等。)

我们可以从做爱时或做爱前的准备中轻易地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愉快”,只是一种生化反应,它诱发大脑中的“愉快中枢”。因为我们能制造一架与我们有相同感觉的电脑,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人类都不比机器优越。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之所以要去做它,是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带给我们快乐的感觉。

我们吃东西是因为它带给我们快乐,我们睡觉、饮食、做爱、洗澡、梳理头发……都带给我们快乐,而我们交税是因为它间接带给我们快乐。交了税就不会进监狱,免去了牢狱之灾的快乐。一个女人冲向大卡车轮底去救她的孩子,她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个行为给她带来快乐,否则她决不会这样做。由于解救孩子的快乐远远超过自己被车轮辗死的痛苦,所以才会不顾自身安危冲向滚滚车轮。二战时日本的神风敢死队驾着自杀飞机冲向敌军舰艇的举动,是因为为国捐躯的快乐远远超过死亡的哀痛,否则就决不会这么做的。利他主义只是一种快乐的形式,唯我主义则是另一种形式。如果造福他人的快乐应该和被造福的人数成正比,那么利他主义应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而且快乐的品位也应该和被造福的人的品质成正比。为了满足一群蠢才而讲他们爱听的话,快乐的层次远远不如对一个智者或争取成为智者的人说话。如果让我们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前者是一群整天只想吃喝的低能的乌合之众,后者是一名隐居深山渴望在意识上自我提高的人。倘若我们真的想提升自己的意识,那毫无疑问务必选择后者,为后者一人造福。

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人也是被快乐所驱使。我写这本书,也是因为把我所得到的讯息传播给你们,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快乐,是一件令我快乐的事。

由此可见,即使我们不谈“爱”包含的“高贵情操”,诸如利他主义或献身精神之类,尽管它们与性没有什么关系,但还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把机器人设计成把自己的子孙后代、同伴、集团或种族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宁为他们造福而献身。这种设计是轻而易举的事……

这些足以证明即使在“爱”方面,人类也不比机器更优越。概言之,“爱”所赋予的或“隐藏”在“爱”字背后的任何特质都算不了是人类的特权,因为可以利用机械原理不断地重新复制“爱”。结束之前,还得谈一下人类的另一个能力——把自己与无限融为一体,在这个能力方面,人类也不比机器有优越之处。我们可轻易地看到一架电脑被设计成可以感受无限的,可以运用感应器感受到无限大和无限小,能更好地与无限和谐相处,和给与它生命力的源泉和谐相处。

这架电脑可以有能力用他的感官来冥想,就像我们即将做的“感官冥想”一样。人类又一次无法比机器更优异!“冥想”从词源学方面看,它来自拉丁文meditare,意为“锻炼”。锻炼他的感官,这正是“感官冥想”的目的。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